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王丹丹 刘益佳
穿着花棉袄的机器人扭着“小腰”转起手绢;化身厨艺大师的机器人冲咖啡、摊煎饼、做烤串;生产线上,机器人化身生产机器人的“工人”……这些科幻片中的场景正走向现实,机器人已改变人们生活。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面对广阔蓝海,各大城市均在加快布局。深圳、杭州、北京、上海等地高歌猛进,纷纷掷出政策重拳,争抢这片万亿蓝海。有着“中国软件名城”之称的南京,自然不会缺席这场角力。
2024年11月,《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计划到2026年跻身国内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打造国内“机器人+”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南京的目标并不低。从全国范围看,“机器人之城”激烈角逐,南京“抢占先机”的底气何在?
埃斯顿机器人正在做跑合测试。人民网 王丹丹摄
先天优势明显,工业基因托起“未来之城”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启幕,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参展,带来了1500余件展品。南京十多家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携带了多件产品同台竞技。
会展现场,一台身形修长的人形机器人外表酷炫,无论是抓取工件,还是进行精准转移动作,都能轻松应对。这是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今年6月发布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企业自主研发的Codroid 02能依托在线学习能力,持续拓展技能库,适应柔性制造需求。”该公司总经理李远平说。
作为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埃斯顿的发展历程几乎与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轨迹一致。早在1993年,埃斯顿做伺服电机起家,从核心零部件逐步向下游延伸,直至2011年进军工业机器人赛道。时至今日,它已连续7年稳居国内工业机器人年出货量国产品牌第一名,去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突破3万台。
“南京强劲的先进制造业底盘为埃斯顿竞速机器人产业赛道提供了坚实基础;埃斯顿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南京集聚了全产业链生态。”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诸春华称,目前企业已建成了南京四大智能制造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埃斯顿总部所在的江宁开发区已成为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一核多翼”战略布局中的“一核”。江宁开发区集聚了100余家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70亿元。无论是机器人企业数量,还是产值,江宁区已占据南京的“半壁江山”。去年,江宁开发区联合埃斯顿实施“双百亿”行动,预计到2030年,推动埃斯顿营收突破100亿元,形成百亿级产业链生态圈。
“南京立足工业机器人领域,整体产业积累非常深厚。”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牛丹分析称,“放眼全国,南京在产业规模、成果转化方面有很大发力空间。”
中科硅纪“无际”工业机器人亮相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丁奕竹摄
完善产业体系,创新引领新发展
近五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不过今年机器人企业新注册量增速略有放缓,表明市场正从快速扩张阶段转向理性竞争阶段,机器人产业发展即将进入“下半场”。
进入新发展阶段,南京机器人产业布局路径也有迹可循。2022年4月,汇川技术正式签约落地南京市江宁区,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板块。去年年底,该项目已经投产,满产后,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年产能达到12万台套。南京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由此迈入多家龙头企业领衔发展的全新阶段。
除汇川技术外,南京还拥有亿嘉和、恒立、天创、科远股份等一批特种机器人骨干企业,以及苏美达智能、佗道医疗、蔚蓝科技等一批服务机器人创新企业,形成覆盖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等多场景应用的产品体系,实现若干个全球首创。
“南京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在工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与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扎实基础和集群效应分不开。”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电气仪器控制学部主任宋爱国认为,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是南京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
走进麒麟科创园内的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一款最新研发的“无际”工业机器人正搭载自研仿人灵巧手进行操作。它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关节构造和灵巧程度,能够完成从地面到2米高度的全范围作业。
“无际”工业机器人只是中科硅纪近期发布的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机器人系列产品中的一种,从算法到结构、驱动、传感器、集成电路等全部由团队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实现100%国产化。这家有着“硬核”技术的企业,成立仅一年时间。
中科硅纪由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孵化而来,是麒麟科创园探索成果转化“5V(victory)一体”新模式以来孵化的首个项目。近年来,该园区通过搭建“平台+基金+公司+载体”的成果转化体系,联合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快速完成多轮融资,推动开展了多场景联合测试,加速企业核心产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园区依托中国科学院,集聚‘六所七院’创新资源,建成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一批核心载体项目,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上百家关联企业。”麒麟科创园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方明介绍,目前园区正筹备建设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为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
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智慧导诊服务机器人。人民网 王丹丹摄
打破机制壁垒,全速竞攀新高地
在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面对机器人产业短板,南京也在积极行动。
今年3月,南京正式揭牌成立机器人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速竞攀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今年6月,《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政策发力的同时,南京还发布了两大应用场景清单,进一步促进了供需对接。其中,“能力清单”汇聚60余款机器人,涉及工业、安全应急、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展现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机会清单”则捧出了500多个岗位,分为工业制造、安防巡检、交通物流等8类,需要500多台机器人上岗。
在南京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医保服务机器人正在给居民办理医保业务。
“这款医保机器人具有9种业务能力,实现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权益查询等12项可在线办理的医保服务事项。”参与机器人设计的南京市医保中心参保业务部副部长张亮介绍称,目前这台机器人已累计办理医保业务超过7.67万件,月均办理超2950件,大大缓解了人工窗口办理压力。
南大电子作为南京大学旗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十年磨一剑,研发打造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如今,企业智慧服务机器人已拓展到金融、政务、医疗、养老、文旅等广泛领域。
“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实’,聚焦真实场景需求,让机器人真正干活。”南京机器人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负责人称,自2021年起,该市机器人产业连续三年营收增幅超过30%。近两年,南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加快布局。
今年7月底,南京首个AI街区在雨花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揭牌,将在五年内集聚1000家AI上下游企业,打造500个垂类应用产品,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为聚焦具身智能等AI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开拓,街区设立东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等,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探路“机器人之城”,南京正紧密布局,抢占更多先“机”。
嗨牛配资-沈阳配资开户-配资平台开户炒股-配资技巧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